坦赞铁路(TAZARA),1976年正式通车,这条浸染着中、坦、赞三国建设者汗水和希望的铁路,被非洲朋友称作“解放之路”“自由之路”(the Uhuru Railway),也是一条中非的“友谊之路”。今年,也迎来了中坦建交60周年的重要时刻,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也将隆重召开,期待中非友好的国际铁路能够再次焕发出活力,助推中非命运共同体建构。
不过,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浸蚀,当年的技术与管理多已不堪其用,国际上有关坦赞铁路的各种传言也广为流传。坦赞铁路当下的真实情况如何?当地老百姓对这条铁路有什么期待?如何以历史与现实相融通的整体眼光来看待这条铁路的价值与意义?如何在新形势下通过创新举措来盘活复兴这条铁路?
这些问题一直引起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的关注,在2023年6月对坦赞铁路和原坦赞铁路总指挥部作深度调研的基础上,时隔近一年后的2024年3月18日,刘鸿武一行再次来到坦赞铁路坦桑路段起点站——达累斯萨拉姆站,乘坐专营的“坦赞铁路城郊通勤列车”,与车上车下的各界民众交流对话,亲身体会这条中非人民共建的民生工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、机遇与选择。
调研坦赞铁路始发站
坦赞铁路坦桑路段的始发站——达累斯萨拉姆火车站是此次刘鸿武一行的调研对象。自坦赞铁路建成后,达累斯萨拉姆站便一直作为达市的地标性建筑存在,凭借庞大的建筑体量、鲜明的社会主义建筑风格和“中”式对称设计,达累斯萨拉姆站在一众当地建筑中“脱颖而出”。
坦赞铁路坦桑路段的始发站——达累斯萨拉姆火车站。图片来源 非洲研究院
“我想达累斯萨拉姆站已经成为坦桑尼亚的一种文化符号,特别是对于那些曾了解过坦赞铁路建设过程的人而言,它反复唤起着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情感记忆,也不断彰显着中坦友谊的历久弥坚,”在高架桥上看到达累斯萨拉姆站的“TAZARA”站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刘鸿武不禁感概。
达累斯萨拉姆车站内部格局与设施。图片来源 非洲研究院
走进达累斯萨拉姆车站,内部格局正是典型的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火车站的设计风格,和同时代建造的北京站、长沙站等别无二异。车站采用双层结构,一楼售票,二楼候车,对称式设计凸显秩序感。“在那个贫穷且动荡的年代,中国还能够咬紧牙关,在非洲建成这样规模和质量的火车站,这不仅体现出中国人民对当地人民的情谊与诚意,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基建能力和水平,”刘鸿武表示。
在二楼站台,铁路机械工程师穆萨热情接待了刘鸿武一行,穆萨已经在坦赞铁路局(Tanzania-Zambia Railway Authority)工作了27年,期间多次赴中国留学,并在天津和北京攻读了本科和硕士学位。“坦赞铁路目前有特快列车(Express Trains)、普快列车(Ordinary Trains)、特殊旅游列车(Tourist and Special Trains)和通勤列车(Commuter Trains)四种类型,其中通勤列车是在坦桑政府要求下于2012年开通的,以缓解达市的交通拥堵状况,”穆萨介绍,“通勤列车覆盖了从达累斯萨拉姆站到郊区姆瓦坎加(Mwakanga)30公里的距离,工作日每天从达市发车六趟,往返共十二趟,发车时间集中在上下班高峰时段。”
登上坦赞铁路通勤列车
走近车厢内部,熟悉的“中国味道”扑面而来,左右两排的皮质坐椅、悬挂在顶棚的扶绳、顶部存放箱包的隔层……完全呈现出中国传统火车车厢的设计风格。通勤列车沿线设置了约9个站点,火车行驶平稳缓慢,到终点站大概需要一个小时左右,然后停15分钟再往回开一趟。“每趟通勤列车大概能容纳700名乘客,所以一天通常能运送9000名乘客左右,”穆萨说。“2003年我留学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时,就是坐在这样的车厢里,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,它还在继续发挥着功用,我想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人们对这趟列车的珍视和保护,”刘鸿武表示。
刘鸿武院长与非洲学生一同乘坐坦赞铁路通勤列车。图片来源 非洲研究院
在车厢里,放了学的学生们围在刘鸿武一行周围,用新奇的眼光打量车厢里的“不速之客”。刘鸿武和孩子们普及中坦建交的生动故事,鼓励孩子们要勤奋学习,考上大学,未来有机会在孔子学院学习中文,争取奖学金来到中国留学。“我们学校就有很多你们的师哥师姐,他们既在学校学中文,也教中国学生斯瓦希里语,所以以后你们也可以是中国学生的斯语老师,”刘鸿武笑着和学生们说。
“500先令,折合人民币不到1块5毛钱,就能满足这么多当地居民的通勤需求,我想这些年已经有几十万老百姓受益于这条铁路了,特别是对于这些学生们,这条铁路还将伴随着他们成长,这真的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民生工程,”刘鸿武感概。
让坦赞铁路焕发新的时代价值
刘鸿武表示,“目前,国际上唱衰坦赞铁路的声音此起彼伏,这对中坦友谊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,一些人开始质疑坦赞铁路的价值和意义。而这次我们深入调研坦赞铁路,与铁路管理者交谈,与当地百姓同行,从民间交往层面了解铁路真实运营情况,也明白了这条铁路仍惠及着成千上万的当地百姓,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‘必需品’,也不断延续着中坦两国的深厚友谊。”
“今年,在中坦建交六十周年的大背景下,坦赞铁路有望‘重启’,我想这不仅仅是一项基建工程,更会是一项有助于中坦中非民心相通的民生工程,这也正是对构建‘一带一路’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和支持民间交往等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‘一带一路’八项行动的一次有力实践。”“如今非西方世界在快速崛起并释放巨大的发展潜力,全球南方和亚非拉国家加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一种合力,南南合作正以共同经验和团结精神开辟出一条新的发展繁荣之路,并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。”
铁路沿线的居民房和集市。图片来源 非洲研究院
“在这一时代背景下,中非合作早已不是五六十年前‘勒紧裤腰带’‘穷帮穷’的处境了,而是日益成为南南合作的‘领头羊’,成为相互包容、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的典范。如今我国的综合国力今非昔比,交通基础设施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,应对风险能力不断增强,非洲国家的一体化进程也持续深入并取得积极进展,所以自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,中国企业利用各类资金帮助非洲国家新增和升级铁路超过1万公里、公路近10万公里、桥梁近千座、港口近百个,建设了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,援建了130多个医疗设施、45个体育馆、170多所学校,承建多个非洲国家大都市的城市轻轨、地铁等等基建项目。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框架内,中国还在非洲建设了多个经济特区和工业园,吸引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进驻,持续助力非洲一体化和现代化事业步入快车道。”
“因此,我们更应该用全球视野、用世界眼光谋划坦赞铁路的未来,让中坦友谊的丰碑焕发新的时代价值。如今坦桑尼亚的经济体量逐渐壮大,我相信这条铁路的重启也将会进一步带动铁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,进而促进坦桑尼亚和周边国家经济发展,推动东非区域经济一体化,这条‘友谊之路’‘自由之路’也将会成为新时代中非合作的‘共富之路’。”刘鸿武指出。
结缘坦赞铁路
谈起坦赞铁路,刘鸿武总是难掩敬佩之情,“每次来到坦桑尼亚和赞比亚,当你在非洲大草原上看到这条绵延千里的铁轨,看到枕木上印着的‘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’中文时,你能感受到我们的先辈们在当年做了一件很艰苦也很了不起的事情。”
刘鸿武院长早年与非洲朋友搭乘坦赞铁路客运列车。图片来源 非洲研究院
刘鸿武与坦赞铁路的结缘始于2003年,当时,他作为访问教授来到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留学期间,与非洲朋友一同登上了开往赞比亚的列车,祭扫中国专家公墓。老一辈中、坦、赞铁路建设者相互尊重、顽强奋斗、无私奉献的坦赞铁路精神也在刘鸿武心中扎下了根。
2007年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成立后,如何弘扬和传播坦赞铁路事迹和精神、推动新时代中坦民间交往、促进两国民心相通,就成为刘鸿武及其团队开展对非研究的重点工作之一。
过去十多年,刘鸿武率团队数次来到坦桑尼亚调研,考察坦赞铁路,并与中坦两国政企学媒界合作开展相关工作,包括拍摄纪录片《重走坦赞铁路》、举办“尼雷尔纪念日20周年暨中坦建交55周年学术月”系列活动、主办“纪录片《重走坦赞铁路》与主题图书《中非之路:坦赞铁路沿线访谈录》研讨会”,举办“以路为媒——从‘坦赞铁路’到‘亚吉铁路’艺术作品交流展”等,让更多人看见中非合作的精彩故事、听见中非人民的友谊之声。
编辑:盛灿灿